-
傳媒安全
-
智慧教育
-
智能顯控
可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部署方式,支持有線數字電視、地面數字電視、衛星廣播電視、中波廣播、調頻廣播等全信號接入,針對各類信號形式進行信道指標、碼流指標、視音頻異態等多維度監測,為安播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對廣播電視各業務采用平臺化的統一管理方式,一站式提供技術指標監測、節目質量監看、信息收錄、異態報警、歷史回溯等功能,塑造全面、高效、流暢的安播監管業務流程。
提供全景監看、值班臺、報警全覽等功能,能夠及時掌握各類報警信息、處理異態故障,并聯動博匯科技安播指揮調度系統進行多渠道靈活便捷的通訊指揮、管理調度。
支持對監測數據和報警信息的多維度統計分析,構建智能報警處理知識庫,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實現智能化的報警收斂、自動化的故障處理。
應用人工智能內容深度識別技術,通過海量專項素材的機器學習,不斷優化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場景識別等引擎,能夠對IPTV節目中出現的涉黃、涉暴、涉政等敏感、違規內容進行快速識別發現,實現高精度、高效率的內容合規性監管。
通過分布式部署的IPTV撥測設備,可以對轄區內各地區IPTV的鑒權認證服務、EPG服務、DHCP服務、直播業務、點播業務等進行自動化撥測,及時發現無響應、高延遲等異常,全方位高效率實現IPTV業務可用性監測。
通過EPG多環節比對監測,進行EPG一致性和合規性核查;通過對電影公映許可證和電視劇播出許可證等的智能識別提取,并和備案信息進行比對,進行節目播出合規性核查;通過對終端頁面的識別分析,進行APP合規性核查,全方面多維度實現傳播秩序監管。
擁有IPTV整個傳輸鏈路從中央集成播控總平臺到各省IPTV集成播控分平臺、各省市電信/聯通/移動IPTV運營商核心節點、各省市縣IPTV用戶終端全業務、全鏈路的監測能力。
打破“一個業務、一個系統、一套設備”的建設模式。實現網絡視聽新媒體各類業務在一個平臺上融合監管、監管大數據在一個平臺上匯聚共享、監管結果在一個平臺上收錄發布,實現了全業務、全流程、多維度的智能化、便捷化監管。
采集引擎實現海量數據分布采集存儲和高并發訪問負載均衡,支持多種索引策略、智能檢索輔助、內容相關度排序等功能,在保證查準的同時,提供查全手段,滿足采集引擎對查全和查準的雙重要求。
平臺采用層次化、模塊化架構,從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應用等各個層面統一考量整體設計,通過多種手段相結合的存儲系統、數據分發管道、數據分析模塊、本地搜索引擎的構建,形成統一的大數據分析平臺。
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通過海量專項素材的機器學習,不斷優化人臉識別、場景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等智能化識別引擎,對各類媒體內容進行多維度分析,精準識別敏感、違規內容,顯著提高網絡視聽新媒體監測監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內容監管的工作效率,有效節省人工審核的工作量。
對運營商視頻業務進行主觀(視音頻質量層面)、客觀(信道碼流指標層面)監測,全面評估視頻業務質量,保障終端用戶收視質量。
通過多節點直播節目一致性比對監測,保障節目傳輸過程中安全無篡改,保障直播業務安全,切實維護輿論陣地安全。
通過EPG質量監測、CDN性能撥測、終端可視化撥測等手段,從用戶終端角度實時感知平臺端電視業務、視頻應用、EPG服務性能,全維度保障用戶收視體驗。
全局掌握運營商各業務安播態勢,對上游節目源供給質量、下游終端的分發效果做出準確評估;細致測評各頻道、各欄目、各設備的健康度,提供主動運維的預測性參考。
對新媒體播控平臺提供的直播、點播、EPG等業務進行全方位質量監測,綜合運用一致性比對、播出狀態智能識別、智能撥測等手段,保障新媒體播控平臺全業務服務質量。
基于全鏈路質量監測、全設備綜合網管,形成機房傳輸鏈路電子圖紙,直觀展現當前業務傳輸路由、故障點位,協助值班人員迅速判障排障。
根據多維度綜合判障結果,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實現常規故障策略式切換控制,完成自動化應急處置。特殊故障及時告警并給出處理建議,提升人工處置效率。
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對新媒體播控平臺的業務流程、視音頻內容等播出要素,系統設備、機房機架等生產要素,溫濕度、煙感、水浸、電力、安防等環境因素進行綜合采集監測呈現,提供最直觀的管理窗口。
對臺站內信號、設備、動環、安防狀況進行全方位采集監測、可視化呈現,便于臺站值班人員實時掌握全臺站運行運行,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夠實現精準運維排障。
將監測監管業務與資產管理、通知公告、值班管理、公文流轉等指揮調度業務有機整合,通過一站式的指揮調度平臺實現各級發射臺站與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大大提升區域內臺站運維管理水平。
系統通過自動抄表、機器人/無人機巡檢、AR信息輔助、VR遠程排障指導等手段,對發射臺站日常值班工作進行輔助,能夠有效簡化值班人員工作復雜度,提升臺站技術運維水平。
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多層次監管分析可視化、智能化運維輔助,監管運維結果支持多終端發布,有效提升值班人員日常運維工作的精準性、便捷性。
通過云課堂智慧教學終端升級智慧課堂環境,簡單易用。一鍵上課/下課,自動打開/關閉所有教學設施,開啟多視窗教學、遠程互動教學、小組研討教學等教學新模式;可遠程控制和管理教室設備,調整錄播攝像機角度;支持遠程批量部署和升級軟件。
融合線上教學空間與智慧教室空間,開展混合教學方式。課前,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上進行備課,引用校本資源,協同備課,確認教學重點;課中,可以使用云課堂教學終端,快速使用準備好的課程資料教學和開展課程活動,實現多視窗教學、互動研討教學和跨空間教學;課后,線上做作業測驗,生成課程的分析報告。
支持多個教室同上一堂課; 遠端教室可以同時觀看教學課件與老師畫面;遠端教室可以與本地教室共同參與互動。
支持在線簽到、挑人提問、課堂測驗、互動彈幕、實時搶答等互動方式; 學生可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終端參與互動。
實現跨空間教學、多視窗教學、分組研討教學,覆蓋課前、課中、課后,支持線上、線下、混合,開展多元化教學。
為教師構建線上備課空間和教學管理班級空間,為學生構建社區化在線學習空間,讓教與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實現課堂實錄的規模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結合AI剪輯技術的精品課程在線創建,各類公共資源的統一接入管理,實現校本資源的共建共享。
為督導員提供線上和線下均可參與的教學督導服務,為管理員提供直觀的遠程教學空間管理服務,為決策者提供全面的數據可視化服務。
全嵌入式設計,運行穩定;智能視窗交互,操作流暢;全分布式架構,部署簡單,任意擴展。
可對接錄播、中控、監考、安防等設備和平臺;支持ONVIF、RTSP、GB28181、RTMP等協議的不同品牌監控攝像頭接入;支持H.264/H.265編碼格式的網絡流,支持4K超高清分辨率;可對接任意規模的LCD、LED、DLP等各種屏幕墻。
信源可視化預覽,多方式快速導覽;大屏可視化布局,所見即所得,支持多畫面合成、畫中畫、跨屏、漫游、底圖;布局預案編制,一鍵快速調取。
可對接不同品牌的中控、多媒體設備以及動環設備;支持RS232、RS485、I/O、IR、TCP、HTTP等多種形式的控制協議;教學環境遠程控制管理,分層分類導覽,控制操作與視頻回顯相結合;攝像頭預置位管理,一鍵式電子監考預案調用。
基于“FPGA+ARM”雙核架構,博匯畫面云集深壓縮和淺壓縮兩種視頻處理技術于一體,同時輸出雙碼流,可根據網絡情況和視聽空間關系,靈活滿足用戶的視頻調度展示需求。
系統憑借QOS技術的流媒體傳輸質量保證機制,支持千級輸入/輸出節點的系統規模,在帶寬應用復雜的網絡系統環境情況中做出流媒體傳輸質量上的保障管理,有效保障信號網絡傳輸效果和傳輸質量。保證視音頻同步、畫面無水波紋、物體無撕裂現象。傳輸指標符合廣電播出級要求。
支持在顯示大屏內進行超高分辨率信號調度,通過多臺4K輸入節點機采集超高分辨率信源(三聯屏/多聯屏/底圖機,最大10K*10K@30),支持GPS、SCADA、EMS、GIS等多種超高分平臺信號,通過分布式信息流調度系統實時顯示到屏幕上,支持多個超高分動態畫面點對點大屏顯示、開窗和縮放應用,方便用戶進行多種業務數據呈現和管理。
信息流調度系統采用廣電級專業視音頻采集編碼、網絡傳輸、大屏顯示技術,系統全自主研發設備,對前端編碼與后端解碼設備進行技術匹配,實現整體視音頻畫面端到端延時十毫秒量級。
任意位置機房、任意業務網絡、任意操作系統的主機信號都可以接入,形成統一的視聯網絡。主機信號可在坐席顯示屏與拼接大屏間靈活調取顯示,解決因繁雜的信息化系統和業務量所帶來的系統互操作難、信息流轉慢、作業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主機集中放置在機房,坐席只需一套鍵鼠、一面屏,打造簡潔舒適工作空間。高品質的主機桌面顯示,超低延時的鍵鼠操作,還可進行雙向通話、U盤文件傳輸、遠程開關機等操作,實現真正的“Real Control,Real Machine”。
操作人員可調取多個主機信號到坐席顯示屏,支持PIP、PBP多種布局模式和多聯屏展示方式,主機交互靈活切換,屏間鼠標無縫漫游。人性化的OSD菜單,可視化的信號預覽,快速的預案布局,高效的功能熱鍵,讓交互更便捷,讓辦公更高效。
席間可相互推送信號,多人組會,語音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協同辦公;坐席也可以將信號推送到拼接大屏,實時預覽,靈活開窗,自由布局,同時也可以將大屏上的信號拉到坐席進行交互控制,整體提高協同工作的效率。
嵌入式插卡設計,滿足多種不同場景需求,分布式網絡化部署,無單點故障,可無限擴容。
視頻監控、GIS地圖、高點監控、無人機、單兵、視頻會議等各種移動信源接入,融合通信對接,遠程聯動指揮。
環境控制、融合通訊、視頻會議等多個業務系統納入到統一的操作界面,解決了傳統各業務系統獨立堆疊,操作難度大的問題。
實現指揮大廳、一中心三部門、決策室、機動指揮車等多個指揮場所的“橫向互聯”,或相關委辦局之間的“橫向互聯”,以及上下級機構的“縱向互聯”,解決了傳統系統資源割裂、調度效能低的問題。